深圳禾正医院完成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七旬老人重焕“心”生

发布日期:2024-03-18

仅有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克,续航能力超过10年,无导线、无切口、无伤疤…… 3月14日,深圳禾正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洪浪带领心内科室团队为一名71岁的老年患者成功植入这个心脏“黑科技”——无导线起搏器,30分钟的时间,就让老人重新焕发“心”生命。

据悉,无导线起搏器最早于2015年、2016年分别在欧洲和美国上市,2019年我国正式引入该项新技术。深圳于2023年完成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首例临床植入。目前深圳市仅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该项新技术。


图片4.png 


该手术的开展,标志着深圳禾正医院心脏起搏疗法迈进了新的阶段,实现了该院在起搏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深圳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福音。


间断性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找上门


今年71岁的杨奶奶,在近两个月感觉自己有间断性心悸。家人觉得很担心,便带着杨奶奶来到深圳禾正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怎么办?那就要为心脏安装“马达”。心脏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每一次搏动,能为血液流动提供充足动力,把血液运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当这个“发动机”动力不足时,可能就需要“开外挂”——安装心脏起搏器。


图片5.png 


心脏起搏器又分为常规永久起搏器和无导线起搏器。“经过医院多学科会诊后,我们评估患者适合植入无导线起搏器。首先,患者不需要持续依赖起搏器,只需要在心脏停搏的时候‘工作’;其次,因为患者年龄大,常规永久起搏器植入面临感染几率高,恢复时间长。”洪浪解释。


为了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降到最低,经过详细讨论分析和充分沟通后,洪浪带领的心内科团队决定为杨奶奶实施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手术时间短、痛感低,极大提升患者治疗体验


作为深圳禾正医院近期引进的心内科带头人,洪浪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他曾任江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江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擅长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各类高危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


自80年代起,洪浪就开始从事内科心血管临床和研究工作,侧重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生。同时,他也是国内最先开展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一批专家。在来深圳禾正医院任职之前,他已经成功开展过上百例这种手术。


图片6.png 


听到是洪浪医生负责此次手术,杨奶奶和家人觉得非常安心。手术当天上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洪浪带领心内科团队通过股静脉穿刺,凭借熟练的技术,将无导线起搏器顺利通过导管植入到患者心腔内部。因为采用的是局部麻醉,杨奶奶在植入全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无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


半小时的精细操作后,深圳禾正医院首个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器顺利植入。“因为无导线起搏器通过皮肤穿刺进行植入,所以在人的体表看不到皮肤隆起和手术痕迹,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洪浪提到。


体积小、重量轻,是心动过缓患者的“保护器”


“对于这种病例,安装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目前国际公认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洪浪介绍,“传统起搏器需要切开胸前皮肤做皮下囊袋,并植入50厘米左右长度的电极,相较而言,无导线起搏器具备更多优势。


无导线起搏器,又叫“胶囊”起搏器,和传统的起搏器不同,无导线起搏器无需切开胸前皮肤做皮下囊袋,也无需植入50余厘米长的电极,并发症更少。它的体积也很小,比传统起搏器小90%,和普通胶囊大小相当,重量仅为2克,寿命却可达10年以上。


图片7.png 


洪浪介绍,无导线起搏器能为更多心动过缓患者上一层“保护器”,特别适合高龄、合并多种疾病、入路静脉闭塞、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患者,为该类患者的心脏起搏治疗提供了新方案。


此次手术是深圳禾正医院心内科首次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不仅为深圳老年人、青少年以及植入传统起搏器产生并发症或具有感染高风险的病人带来了福音,也为有美观或职业需求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据悉,心血管内科是深圳禾正医院打造的重点特色专科,科室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患者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诊疗方案,为百姓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文字】南方+记者 黄思华

【剪辑】南方+记者 朱洪波